26名“太阳之子”以舞燃情 绽放生命之光
2025-07-04 16:06 来源: 西昌发布
举报

在今年“火战凉山·火洛杯”的比赛中,来自西昌市的一支拉拉队如耀眼的骄阳般照亮全场。他们是西昌市特殊教育学校的26名听障学生和4名手语指挥老师组成的舞蹈团队。赛场上,他们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充满力量的肢体语言,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表演。他们虽生活在无声世界,却用灵动的舞姿传递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用蓬勃的朝气与坚韧不拔的精神,点燃了整个赛场的热情,让所有人记住了这群勇敢追逐光芒的“太阳之子” 。


彝族文化赋能舞蹈创作:

26个“太阳之子”的呐喊

“我们彝族是火的民族,崇尚太阳与光明。”西昌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刘玲君介绍,《太阳之子》的创作灵感源于彝族文化中对阳光的崇拜,旨在通过舞蹈传递听障学生“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6名听障学生在舞蹈中化身为追逐阳光的精灵,用整齐划一的动作诠释着对自由的向往与坚韧不拔的品格。

为了让听障学生准确理解舞蹈内涵,指导老师将彝族民间舞蹈元素与现代舞语汇结合,在动作设计中融入火焰、太阳等意象符号。“每个手势都代表着彝族文化的精神图腾。”刘玲君表示,团队希望通过舞蹈让观众感受到彝族文化的魅力,更让听障孩子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身份认同。


克服“同频共振”难题:

用手心感知节奏的特殊训练

对于听障学生而言,舞蹈排练的最大挑战在于“同呼吸、共心跳”的默契配合。由于无法通过听觉感知音乐节奏,指导老师独创了“触觉训练法”——让学生用手心触摸地板或音响的震动感受节拍,通过老师拍打肩膀的力度变化理解节奏快慢。

“他们需要同时看手语指令、观察队形变化,还要保持动作同步。”刘玲君回忆,为了攻克整齐度难关,师生们每天排练超过3小时,通过数百次重复训练形成肌肉记忆。在排练厅的镜子前,听障学生们用眼神交流、用身体感知,将老师分解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刻入脑海。这种特殊的训练方式,让计划3个月完成的编排,最终用了半年时间才打磨成型。

最终,该舞蹈在2024年凉山州首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获金奖;四川省第三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获第一名。目前,孩子们正在紧张准备,计划参加2025年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选拔。


从舞台到人生:

让每个残疾儿童都有出彩机会

当《太阳之子》在“火洛杯”的比赛现场两次完成表演时,台下观众用经久不息的掌声回应着这群特殊舞者的努力。“有网友以为他们是专业歌舞团在表演,直播后我把这些评论给孩子们看,他们非常激动,眼眶都红了。”刘玲君哽咽道,听障学生拉着老师的手激动地说:“我们做到了和他们一样棒!”这句话让所有指导老师热泪盈眶。

正如西昌特殊教育学校“让每一个残疾儿童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办学宗旨,《太阳之子》的成功不仅为学生们赢得了荣誉,更重塑了他们的自信。如今,这群孩子仍在坚持排练,努力在动作中融入更深的情感表达。“希望他们能永远坚强自信,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刘玲君在采访最后寄语学生,愿这群“太阳之子”能在未来的人生舞台上继续发光发热。

从凉山州金奖到四川省残疾人文化艺术节获第一名,再到火洛杯赛场上的震撼绽放,《太阳之子》的故事不仅是一支舞蹈的华丽蜕变,更是一曲生命不屈的赞歌。这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用汗水浇灌梦想,以执着书写传奇,将命运的羁绊化作舞动的翅膀。他们向世界证明: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只要心怀热爱、永不言弃,生命终将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暂无评论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