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之州——礼州 何以“礼义”贯千年?
2025-08-17 09:46 来源: 凉山日报
举报

在时光的长河中,有一座古镇,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安宁河平原之上。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闪耀着红色的革命光芒,传扬着独特的礼义文化,它就是被誉为“礼义之州”的礼州。

俯瞰礼州古镇。 胡小平 摄

重走长征烽火路 银发初心映礼州

2025年“七一”前夕,正值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之际,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在礼州镇展开。凉山州公路养护事业发展中心离退休第一党支部组织28名党员,踏上了“重走长征路·为新时代再聚力”的旅程。笔者一行走进位于西昌市礼州镇的“礼州会议”会址与红军广场,在这片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土地上,聆听党课、重温入党誓词、高唱《长征》革命歌曲,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情对话。

党课由凉山州老年人协会副会长、原中共凉山州委党校副校长罗玉林主讲。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翔实的历史记载,将红军长征过凉山、召开“礼州会议”的故事娓娓道来。随着他的讲述,那段峥嵘岁月仿佛在众人眼前徐徐展开。

走进“礼州会议”会址陈列馆,时光仿佛凝固。馆内陈列的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张张珍贵图片,带着岁月的痕迹,仿佛还能让人感受到当年战斗的硝烟;那些泛黄的书信,字里行间记录着红军战士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当年红军将士们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们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渴望,不畏艰难险阻,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1935年5月19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革军委领导人率领红军抵达礼州。5月20日清晨,礼州的四个城门洞口、衙门口弯照壁上、文昌宫照壁等处,纷纷张贴起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一时间,礼州民众纷纷围拢观看,红军宣传干部热情地为大家朗读。布告以六个字一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迅速传遍了礼州的大街小巷。“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这一句句朴实而有力的话语,不仅申明了红军军纪严明,更着重宣传了彝、汉民族平等、互相团结、共同对敌的理念。因为礼州是彝、藏、汉多民族杂居之地,再朝北

前行,还将经过冕宁、喜德、越西等彝族聚居区。与当地少数民族搞好团结,无疑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而后来著名的“彝海结盟”,正是这份布告精神的充分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布告中的“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是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以来首次提出“长征”一词,这不仅是对长途征战的高度概括,更是鼓舞士气、勇往直前的进军号。

5月20日,中革军委收到先遣部队刘伯承、聂荣臻的紧急电报。从中共冕宁地下党组织传来的准确情报显示,蒋介石已在汉源的大渡河北岸布下重兵。于是,刘伯承、聂荣臻建议改变进军路线,由一支机动部队扮成主力,佯攻汉源,迷惑敌军,而红军主力则从冕宁、拖乌到达大渡河安顺场渡江。5月21日,中革军委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在礼州土官村边家祠堂内召开军事会议。会议一致同意刘伯承、聂荣臻的改道建议,决定红军主力改由冕宁经大桥、拖乌彝族聚居区,在石棉安顺场强渡大渡河。会后,当日下午6时便发出“万万火急”的改道电令。这一英明决策,史称“泸沽分兵”。它让红军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长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礼州会议”会址陈列馆。 胡小平 摄

曾经设为县郡州 讲礼重义名礼州

礼州的历史,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源远流长。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1975年,在礼州陈远屯发掘较完整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定名为“大墩子——礼州文化”。在那百余平方米的遗址范围内,原始陶窑、烧火坑、墓葬一一呈现,石斧、石刀等石器,以及330余件陶器出土。这些珍贵的考古发现,对研究金沙江上游原始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西昌设置越嶲郡,礼州成为该郡下辖的苏示县治地,与邛都、遂久等14县同步设县,自此开启了它在历史舞台上的重要篇章。东汉至蜀汉时期,苏示县改名为苏祁县。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礼州成为西南地区政治、经济交流的重要节点,是南方丝绸之路西线蜀身毒道上的重要驿站。来来往往的商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也将西南边陲的特色物产和独特风情传播出去,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礼州历经无数朝代的更迭,行政建置不断变化。王莽政权时期,越嶲郡改名,领县未变,邛都县、苏示县仍置;公孙述据蜀时,郡、县设置基本维持原状;东汉刘秀灭“新”莽后,地方建置恢复西汉旧制;三国蜀汉时期,政区变更纷繁;西晋、东晋时期,战事频繁,郡县建置也随之变化;南北朝时期,北周在礼州设置亮善郡,领苏祁县,礼州的行政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作为郡治所在地,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日益增长,在区域治理和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安宁河谷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隋朝、唐朝时期,礼州的县名虽有变化,但始终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宋朝初期,因北方边患,朝廷无力顾及西南,大理政权逐渐将建昌作为统治据点,礼州建置无大改变。到了元代,苏祁县改为礼州,这一名称的改变,源于当地百姓讲礼重义的行事风格。

东汉明帝年间,南充人张翕调任越嶲郡太守。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自己的俸禄购置农具送给苏祁县百姓,并请来能工巧匠教授先进的耕作方法。在他的努力下,当地连年丰产,商贸日益活跃。然而,张翕一家却始终过着清苦的日子,对于百姓感念恩德送来的食物等礼品,他都一一婉拒。17年后,张翕在任上去世,百姓们自发为他送行,怀着崇敬与不舍之情,跋涉千里将他的灵柩护送至南充,并为他修墓建祠。元代时,朝廷为表彰苏祁县百姓这种重情重义的行为,特赐此地为“礼义之州”,简称“礼州”,这个充满温情与敬意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礼州设千户所,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强化。城内以钟鼓楼为中心,分为南、北两街,成为主要的商业区,街道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清朝设宁远府,下辖西昌县,建礼州分县,县丞分驻。咸丰年间建成砖城,街道由城内外两部分组成,城内为十字街,布局规整。明清时期,受宗教文化影响,礼州掀起建庙热潮。各种寺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至清末达45座,几乎街街有宫宇,巷巷有寺庙。宗教文化的繁荣,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也带动了商业和民间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庙会、集市等活动频繁举行,戏曲、杂耍等民间艺术在街头巷尾绽放光彩,使礼州成为一个文化多元、经济繁荣的城镇。

悠闲的古镇生活。 胡小平 摄

川滇古道重要驿站 现代交通设施齐备

从古至今,礼州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直是交通要冲。凉山的古代交通历史悠久,有史籍可考的正式开通西夷古道的记述,以司马相如“通零关道”为始。秦代时,这条道路便是通达的,只是汉初闭塞。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司马相如略定西夷,开通零关道,桥孙水,连通邛都。礼州在这交通网络中占据着关键位置,成为连接成都与西昌的必经之地。从成都至西昌的旄牛道(即零关道),有西、中、东三条线路,无论走哪条线路,都要经过礼州,因此,礼州当之无愧地成为西昌的“北大门”。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礼州在交通发展的浪潮中始终勇立潮头。1938年,抗日战争形势严峻,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武汉、广州沦陷,铁路、海运切断,外援物资改由缅甸进口,经滇缅公路内运。为开发边疆、拓取资源,便捷国际运输,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修筑乐(山)西(昌)公路。这条公路自乐山起,经峨眉、富林、石棉、冕宁、礼州至西昌缸窑止,全长525公里,与内(江)乐(山)公路衔接。修建乐西公路分为南、北两段,礼州地处南段。当地百姓不仅提前完成境内的修筑工程,还因北部山区工程艰巨,且离工地近,运送物资方便,纷纷出人出粮,大力支援修路工作。国难当头,万众一心,乐西公路于1941年1月建成通车,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这条公路被更名为川云西路,如今称为108国道。

1965年5月,笔者参加西昌养路段工作,在礼州道班也工作过。60年前的往事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当时正处于“三线建设”的紧张时期,“西南最大的钢铁基地”——攀枝花钢铁厂的建设,在没有铁路、水运、航运的情况下,是由汽车轮子背出来的。由北京、辽宁、河南、安徽、山东组成的“五大车队”,汽车就有1500余辆。加上四川各地支援攀枝花建设的车辆,每日途经礼州的车辆达几千辆。

2000年,凉山地区第一条高速公路泸(沽)黄(联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礼州设有进出口。后来,它成为雅(安)西(昌)高速的一段,也就是现在的G5(京昆高速),这条高速公路如一条巨龙,贯穿南北,大大缩短了礼州与外界的距离。1970年7月1日,举世闻名的成(都)昆(明)铁路南、北两段在礼州胜利接轨通车,汽笛长鸣,标志着礼州进入了铁路运输的新时代。2022年12月26日,成(都)昆(明)铁路复线(动车)建成通车,为礼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通过礼州的公路有108国道和京昆高速,铁路有成昆铁路和其复线动车,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此外,于1975年5月1日建成使用的西昌青山机场,离礼州仅有8公里之遥,能适合各类大型飞机起降。现代先进的交通设施,让这座古老的小镇焕发出新的活力,宛如一颗重新打磨的明珠,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更加璀璨夺目。

站在礼州的土地上,回望历史,那些峥嵘岁月、那些动人故事,仿佛就在眼前。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这里的红色精神、礼义文化,都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如今的礼州,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续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未来,礼州给时代送上的“大礼”“厚礼”将层出不穷、欣喜不断。(张世渝)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暂无评论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