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会理市龙河村的山坳间,一座占地百亩的养殖场与连片果树交相辉映。这里,是郑玲用六年时间打造的“乡土情”农业版图。从10头香猪起步,到如今坐拥2000头养殖规模、年产值180万元的州级示范合作社,她以“合作社+农户”模式蹚出一条特色种养结合的致富路,更以产业融合的创新思维,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样本。
“一头猪”撬动产业链: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最初就是想试试,没想到能做成现在的规模。”回忆起创业初衷,郑玲的话语朴实却坚定。2020年1月,郑玲牵头成立会理乡土情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600万元,75户农户成为首批成员。彼时,她怀揣着一个朴素的愿望:“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合作社以香猪养殖为核心,同步发展果树种植、水产养殖、食用菌栽培等多元产业。600亩果园里,果树下自然生长的杂草成为香猪的天然饲料;而香猪排泄物经发酵后反哺果园,形成“猪-果-肥”循环生态链。这种“种养结合”模式不仅节约成本30%,更让每亩果园综合收益提升40%。
“最初只有10头种猪,大家心里都没底。”郑玲回忆道。为打消农户顾虑,合作社推出“三统一”服务:统一提供种猪、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底收购。2022年,合作社被评为县级示范社,带动300户农民参与养殖,其中50户为脱贫户。
李仕林是合作社首批“尝鲜者”。他将自家3亩果园入股,同时饲养20头香猪。“去年光卖猪就赚了4万多,加上果园分红,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李仕林算着账,脸上满是笑意。如今,合作社已与会理、成都、攀枝花等地50余家餐饮企业建立长期合作,香猪直供烧烤店、农家乐,年销量稳定在2000头以上。
“一张网”拓宽致富路:从本地市场到跨区合作
“养得好,更要卖得好。”郑玲深知,稳定的销路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她跳出“坐等收购”的传统思维,主动跑市场、拓渠道,从本地餐饮端突破,逐步建立起覆盖多地的销售网络。
“刚开始跑饭店,人家根本不认我们的香猪。”郑玲没气馁,带着宰杀好的香猪肉上门试吃,“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他们认可为止。”凭借过硬的品质,合作社先后与会理本地多家饭店、烧烤店达成长期合作。随后,她又通过老客户转介绍,将香猪销往成都、攀枝花等地,与当地烧烤店建立稳定供应关系,“现在我们的香猪根本不愁卖,订单排得满满的。”
为让农户多赚钱,郑玲坚持“统一销售、利润共享”。合作社统一对接客户、谈好价格,再按成员养殖量分配订单,避免了散户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入合作社后,我家的香猪每斤能多卖3块钱,一年下来多赚好几万。”龙河村村民李远友算起账来喜上眉梢。除了养殖收益,合作社还为周边50岁左右的中老年群体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在家门口打工增收,目前已有近百名村民长期在合作社务工。
凭借突出的带动作用,合作社2022年被评为县级示范合作社,2023年又升级为州级示范合作社,成为当地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标杆。
“一盘棋”谋划新未来:从规模扩张到品牌升级
“现在只是起点,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站在合作社的冷库前,郑玲规划着未来的发展蓝图。她不满足于现有规模,正朝着“三个目标”全力冲刺:三年内让香猪养殖规模突破2万头;发展香猪腊肉、香肠等深加工产品,打造“会理特色香猪”品牌;探索“认养模式+休闲农庄”的新业态,让产业更有活力。
“光靠养殖量增长还不够,得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郑玲解释,目前合作社以销售活猪和鲜肉为主,利润空间有限。她计划引进深加工生产线,将香猪制成腊肉、香肠等产品,通过包装升级进入超市、电商平台,让“会理香猪”走出四川、走向全国。
同时,她正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新模式。“城里人喜欢体验式消费,我们可以让他们认养香猪,随时来看养殖过程,成熟后直接带走或委托加工。”郑玲说,合作社还计划打造香猪休闲农庄,结合采摘、餐饮、亲子活动,让消费者在体验乡村乐趣的同时,了解香猪产业,“这样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打响品牌,一举两得。”
从一头猪到一个产业,从一个人致富到一群人增收,郑玲用实干和智慧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了生动一笔。正如她常说的:“农村有干不完的事,只要肯琢磨、能坚持,就能带着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在她的带领下,“乡土情”的故事还在继续,更多农户正沿着这条共富路稳步前行。(文/图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江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