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西昌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组织师生赴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且拖乡且拖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文化传承、乡村教育、产业调研等形式,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
西昌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三下乡”团队合影
推普启智润童心,寓教于乐探治理
7月7日,实践团队在“七彩假期”活动中创新开展公共决策小游戏。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围绕“村庄设施修建”等生活的议题,引导孩子们参与决策和讨论,“我很高兴也能参与做决策”赵凯小朋友说到。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有效培养其公民意识、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7月7日,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引导儿童开展公共决策游戏
旅游管理专业学子则是结合成昆铁路的历史,为孩子们讲解当地交通发展历程,并就乡村旅游提出专业意见,助力且拖村争创3A级旅游示范村。
7月7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儿童讲解观光火车与成昆铁路历史
当天下午,团队深入村民家庭进行入户调查,聚焦民族团结共建与家风教育实践。调查发现,且拖乡形成彝汉和谐混居的良好社区氛围,村民普遍重视家风传承。
7月7日,实践队员在党员家庭聆听家风传承故事
产业生态细把脉,双语科普惠民生
7月8日,团队重点考察了且拖乡“生态茶叶示范园”的建设情况,该园区规划面积达3000亩,目前已种植1540亩,并配套现代化加工厂,采用“党总支+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已有300余亩进入采摘期,茶农户均增收8000元,实地考察为学子们理解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鲜活案例。
7月8日,实践队员在且拖村1540亩生态茶园调研种植技术
结合当地需求,团队创新运用汉语和彝语双语在村民中开展“禁毒防艾”知识科普宣传,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提升村民的健康防范意识,在对村容村貌全面考察后,学生们发挥专业特长,为村民提供庭院设计和种植技术指导,助力“美丽庭院”建设。
7月8日,实践队员用彝汉双语向村民普及禁毒防艾知识
且拖村千亩“梨花溪谷”景观带与整洁村貌
此次实践活动是高校学子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文/图 西昌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