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螺髻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步伐稳健迈进,一座凝聚着山海情谊的文化地标——凉山手工艺活态馆于近日正式落成并启动试运营。这座依托宁波与凉山对口协作资金建成的活态文化空间,以1200平方米的雅致格局,串联起两地非遗瑰宝,既成为守护文化根脉的“传承殿堂”,也是见证民族团结的“协作纽带”,更化作螺髻山景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及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金色名片”。

山海携手:
四年匠心筑就文化新地标
作为东西部协作的标志性成果,凉山手工艺活态馆的诞生倾注了两地四年心血。项目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500万元,从蓝图构思到落地运营,始终秉持“守护传统、激活创新”的理念,在凉山深厚的非遗土壤中,播撒现代传承的种子。这座集展示、体验、研发、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以立体化运营模式破解了“保护难传承、传承难盈利”的行业困局,成功构建起非遗保护与市场效益共生共荣的良性生态。
多维体验:
解锁非遗传承的“活态密码”
步入活态馆,四大功能区层层递进,为游客铺展一幅可感可触的非遗画卷。
非遗精品展览区宛如穿越时空的文化长廊,宁波的泥金彩漆、骨木镶嵌、金银彩绣、越窑青瓷与凉山的彝族漆器、服饰、刺绣、银饰在此隔空对话。8项代表性非遗以实物陈列为骨,传承人现场演示为魂,让“指尖上的艺术”在游客眼前流转生姿,生动诠释“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理念。
非遗核心体验区以“指尖技艺・活态传承”为灵魂,依托凉山丰富的非遗资源设计全年龄段课程。在手工艺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技艺展示 + 手作体验 + 文化沙龙”的立体模式,让游客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蜕变 —— 亲手绣制一方彝绣、打磨一件漆器,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非遗技艺的温度与厚度。
非遗文创售卖区则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这里联动中国美院、四川美院等高校设计团队,将彝族图腾、越窑纹路等非遗元素注入现代生活用品,开发出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衍生品。“技艺 - 产品 - 市场”的可持续链条已然成型,未来启动的 "凉山青年设计师孵化计划",更将通过销售收益反哺手作匠人,让非遗传承在代际接力中焕发新生。
休闲茶咖阅读区别具巧思,将非遗元素融入凉山农特产品——漆器纹样的茶具里盛着高山云雾茶,彝绣图案的餐点搭配着苦荞饮品,让游客在休憩之余延续非遗体验,为这场文化之旅增添味觉记忆。
协作共生:
让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凉山的古老技艺与宁波的匠心智慧,在这座活态馆中碰撞出璀璨火花。作为东西部协作的生动注脚,它不仅让东海之滨的开放基因与西南彝乡的民族风情实现深度交融,更以 “非遗 +”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未来,凉山手工艺活态馆将持续探索非遗与文旅、教育、科技的深度融合,用数字技术还原技艺传承脉络,以研学课程培育年轻传承人,借文创开发拓宽增收渠道。这座生长在螺髻山脚下的文化驿站,正以创新实践证明:当传统技艺接上时代地气,当山海协作打通资源壁垒,非遗传承便能真正成为激活民族地区发展的源头活水,为螺髻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乡村振兴、文化自信建设、民族艺术永续传承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曾内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