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凉山遇见大模型:AI点燃文化传播新引擎
2025-06-29 15:11 来源: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
举报

当大凉山遇见大模型:AI点燃文化传播新引擎

——AI赋能·文化创新“京师大模型”媒体应用创新工作坊走进大凉山活动侧记

6月的凉山,生机盎然。6月29日,为期三天的“AI赋能·文化创新——‘京师大模型’媒体应用创新工作坊走进大凉山活动”在西昌落下帷幕。

此次活动以“AI赋能·文化创新”为主题,结合凉山独特的民族文化、非遗资源、自然风光,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宣传、文化推广中的创新应用,为凉山新闻传媒单位带来全新的内容生产、传播机制、商业生态等理念和模式。


“亿”点震撼
AI赋能文化创新


三天时间里,通过现场教学的形式,聚焦AI赋能媒体融合创新的探索和实践等,开展了系统化、实战化培训。

大模型在主流媒体变革中的应用与创新、大模型应用与智能体创建、AIGC音视频创作、生成式AI赋能+:文本、数据和可视化等课程内容给参训人员带来了“亿”点震撼——在AIGC音视频创作课堂上,来自州委网信办的学员鲁海霞利用AI工具,输入简单指令仅用几秒钟就完成了一首民谣风格的歌曲。“以前从没想过写歌,更没想过写出自己喜欢风格的歌,现在AI让创意落地的速度超乎想象。”学员激动地展示作品时说道。

在大模型与广电视听应用课堂上,AI赋能文本创作的实践针对凉山文旅宣传需求,参训人员运用智能写作平台,输入“火把节”“民俗”等关键词,系统不仅快速生成了多版本风格迥异的宣传文案,还能根据传播平台特性,适配微信推文、抖音脚本等不同体裁。

这场技术赋能的实践探索,也悄然为学术研究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南昌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生郑艳琦表示:“作为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此前关于媒体运用的研究多聚焦理论层面,亟需实践案例支撑。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掌握了AI实际应用案例、操作方法等知识,这些实践经验将助力其在后续研究中更好地融合理论与实践,拓展学术思考维度。”


拥抱大模型
构建“新”的媒体生态


课程中关于“新闻策划”“用户参与式生产”“AIGC音视频制作”的前沿案例,清晰阐释出媒体生态正在从“单向传播”向“多元共生”转变,这对凉山新闻传媒单位打破传统边界、构建开放融通的传播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AI大模型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技术,这种新技术会带来信息传播颠覆性的影响,从内容生产到内容宣发再到内容扩散以及效果检测,都会在大模型基础之上建立新的业态,这次我们‘京师大模型’走进大凉山,希望助力凉山的媒体走进大模型时代。”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张洪忠分享道。

凉山文化旅游资源富集,民族文化绚丽多彩,通过大模型实现文化数字化,将为凉山文旅宣传开辟无限可能,助力凉山特色文化走向世界。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说:“凉山在打造IP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方面在大模型时代有非常好的机遇,现在大模型的发展趋势是非常明确的,我们要积极拥抱和使用大模型,构建自己的知识库,建立‘凉山智能体’,让凉山被更多人听见、看见、记住。”

一路采撷一路收获。培训期间,为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培训团队先后前往西昌市火把广场开展以“火把节”为主题的现场创作教学,还在普格县螺髻山进行实地采风,促进学员对大模型技术在文旅场景中应用的直观理解。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商曼 高姝 杨建军)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暂无评论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