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沙江支流西溪河峡谷的怀抱中,曾因交通闭塞而“隐世”的阿布洛哈村,正以奋斗者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作为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这里承载着脱贫攻坚的厚重记忆,更孕育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崭新希望。
脱贫印记
坚实根基筑牢发展底气
回溯脱贫攻坚历程,阿布洛哈村书写过震撼篇章。国家累计投入1.24亿元扶贫资金,为村庄发展强基赋能。3.8公里通村硬化路,打破“与世隔绝”的交通壁垒,让山里山外有了“加速度”;33套彝家新寨安全住房,圆了村民“安居梦”;黑山羊养殖场等产业项目落地,为集体经济注入活力,村活动室、卫生室同步配套,勾勒出村庄公共服务的基本轮廓。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里,政策接力、资金续力,村庄蜕变持续升级。3000万元衔接资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民宿、星空帐篷点缀山间,产业路、感恩池串起风景;东西部协作送来“及时雨”,500万元育出370亩脐橙产业,300万元筑牢饮水与灌溉根基,163万元专项资金让污水治理工程落地,绘就生态宜居底色。2024年人均纯收入达14600元,一组组数据、一个个项目,筑牢了发展底气,更让村民心底的信心愈发坚定。
振兴蓝图
农文旅融合点亮新篇
站在新起点,阿布洛哈村锚定“农文旅融合”航向,绘就五大产业功能区蓝图:入口形象景观区打造村庄“第一印象”,用特色景致迎宾;产村融合示范区聚焦产业联动,让田园变“园田”;悬崖风光休闲区深挖峡谷奇景,悬崖观景、生态康养潜力无限;现代农业产业区以科技为翼,赋能特色种植养殖提质增效;西溪峡谷运动区瞄准户外热潮,徒步、探险等项目呼之欲出。
尤为值得期待的,是“党性教育+红色旅游”示范村文旅项目。依托脱贫攻坚奋斗史,阿布洛哈村正全力申请挂牌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主题教育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里,脱贫攻坚的拼搏故事可触可感,彝家文化的独特魅力交融共生,游客既能漫步生态步道赏峡谷风光,又能走进村史馆、感恩馆,触摸“天堑变通途”的奋斗温度,沉浸式接受精神洗礼。
共赴新程
凝聚美好合力奔赴
发展浪潮中,阿布洛哈村干群同心。党员带头探索产业路径,外出务工村民捎回先进理念,返乡创业者盘活乡土资源,孩子们在知识滋养中蓄力未来。村“两委”积极对接市场,与文旅企业携手规划线路,和农业合作社共谋产业升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发展格局加速成型。
2024年,对于阿布洛哈来说,有太多的惊喜与收获,布谷鸟民宿正式营业,脐橙丰收,牛羊成群,村民拿到了民宿的第一笔分红,虽然钱并不多,但阿布洛哈的产业开始盈利了。丰收的不止脐橙,在阿布洛哈村的田间地头,芒果、芭蕉、白魔芋、青花椒等特色作物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不少的收入。村里还采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养殖了600多只黑山羊和80头牛,村民们的收入渠道更加多元。
2024年,在和美乡村建设进程中,阿布洛哈村的每一户民居内都铺设了崭新的地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集体经济稳固发展,在“和美乡村”的建设进程中,阿布洛哈的“颜值”与“内涵”在不断提升。
随着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持续推进,阿布洛哈的乡村振兴品牌形象逐渐彰显。晨曦微露,山间薄雾缭绕,阿布洛哈在朦胧中渐渐苏醒。一个集乡村漫步、农业发展、旅游度假、参观研学、民俗体验、红色教育于一体的世外桃源正在形成。
如今,漫步阿布洛哈村,硬化路串起幢幢新居,脐橙园里孕育丰收希望,悬崖边观景台初现雏形,游客中心建设热火朝天。这片曾因交通“迟到”的土地,正以农文旅融合的创新步伐,追赶时代、拥抱机遇。当脱贫攻坚精神化作发展动能,当彝家文化与生态资源成为“金字招牌”,阿布洛哈村的未来清晰可见——不仅要做乡村振兴的示范标杆,更要成为外界读懂“中国减贫奇迹”与“振兴新篇”的生动窗口。
山高水远,挡不住奋斗者的脚步;峡谷幽深,藏不住振兴的曙光。阿布洛哈村,正以“最后通公路”的韧性,书写“最先振兴”的精彩,在金沙江畔,谱一曲属于大山深处的振兴欢歌,待四方宾客共赴这场“逆袭”之约,见证峡谷村庄的无限可能。
阿布洛哈村,这个曾经的“地理末端”正在讲述一个关于奋斗、创新与希望的振兴故事,阿布洛哈,不会被遗忘。
(文/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崇宁 陈璇 央青 图/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杨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