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非遗 凉山印记 | 说各惹曲:匠心织经纬 文化有传承
2025-06-28 09:07 来源: 凉山日报
举报

毛纺织及擀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说各惹曲。

剪毛、捻线、弹毛、搓线、织毛布、缝制……经过说各惹曲的巧手细作,一堆洁白的羊毛被捻成细线、织成布匹、结成穗须,成为一件件精美又实用的彝族服饰。

2017年12月,说各惹曲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纺织及擀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她小时候生活在昭觉县一个小乡村里,像当时许多彝家姑娘一样,她从小便跟着母亲学习毛纺织技艺,五六岁时就学会了捻线、搓线,15岁时就能独立制作“瓦拉”。

由于年幼时生活物资短缺,说各惹曲和母亲制作的毛纺织制品多用于家人挡风、避寒,少部分用于跟邻里置换生活物品。“以前,‘瓦拉’是我们彝族人家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白天当衣穿,晚上当被盖。”说各惹曲介绍道。

说各惹曲所说的“瓦拉”是彝族群众的代表性服装,又称披毡。其制作工艺由剪毛、捻线、弹毛、搓线、织毛布、缝制等环节组成。毛布织成以后,按照设定的长度剪裁,再把单幅的毛布缝制连缀起来,就形成了“瓦拉”的雏形。随后,把织布时预先留下的垂线三线一股、三股一根地搓成一根根一尺左右的穗须,再在领口处缝上一根毛线编织的扁形毛绳,收拢领口。这样,一件完整的“瓦拉”便制作成功了。“瓦拉”分有穗须和无穗须两种款式,可单件穿着,也可搭在披毡外面。除原毛色外,彝族群众还常常根据个人喜好,用植物染料把“瓦拉”染成蓝、青等色。

学生正在向说各惹曲求教捻线技艺。

 “与其说毛纺织服饰是存在于生活中,不如说它来源于生活。”说各惹曲介绍道,彝族“瓦拉”具有厚重、保温、耐用等特点,夏日能防晒,冬季可保暖,是彝族人民常年必备的衣物。

1990年,说各惹曲一家搬到了县城里居住。丈夫在昭觉县一家银行上班,她就在家制作“瓦拉”售卖,一年能为家里增加好几千块钱的收入,日子也过得井井有条。说各惹曲笑着说道:“我一直对彝族毛纺织很感兴趣,后来能用自己的手艺赚钱、改善生活,别提有多开心了。”

渐渐地,说各惹曲从一开始的“会做、能做”,到细心钻研如何提高“瓦拉”的舒适度和整体美观度。“首先,要挑选质量上乘、无杂色的羊毛,捻线要多用力、要把线捻细,织布时要注意控制平整度和密度、厚薄要均匀,才能织出漂亮的‘瓦拉’。”这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的“注意事项”,是说各惹曲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也是几十年如一日对这项手艺的坚守与热爱。

 “妈妈制作的‘瓦拉’像白云一样洁白,像家一样温暖。”说各惹曲的小儿子几黑古体言语间充满了对母亲的敬佩之情。

随着说各惹曲制作的毛纺织制品越来越精细与美观,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如今,她制作的毛纺织制品除了在凉山州内销售,还远销成都、上海、北京等地,有的还卖到了国外。

后来,说各惹曲的毛纺织技艺渐渐在邻里乡亲间传开,不少彝族妇女上门求学,她也不吝赐教,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尽数传授。学徒学成后,说各惹曲就将一些粗加工的环节“承包”给她们,再将加工费分给大家,这样既能提高制作毛纺织产品的效率,又能带动周边彝族妇女增收致富。

说各惹曲认为,毛纺织及擀制技艺现在已不局限于制作“加诗”“瓦拉”上,而应更多地用在制作配饰和挂件上。“制作配饰的工艺相较披毡来说,更为简单,带来的收益却不少。比如现在制作一件纯手工的‘瓦拉’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一件能卖2000元至3000元,但制作一条挂在腰间的配饰,只需要编织、搓穗,再加以羊骨装饰,2至3天就能完成,可以卖到800元左右。”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非遗+科技”“传统+创新”正在悄然兴起。民族文化元素不仅被广泛融入时尚单品、跻身潮流一线,同时,也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手艺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说各惹曲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西昌学院和昭觉县沐恩邸社区都曾邀请我去做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培训,也有不少人上门来找我学习。”多年来,说各惹曲已免费培训、教授学生上百人。“她们大多数都是兼职,或把这项技艺当作一项爱好来学,专职的比较少。”她满怀期待地说,“当然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学习这项技艺的行列中来!现在的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他们如果能潜心钻研,必将给这项彝族传统技艺带来更多可能性。”

彝族小伙穿上“瓦拉”参加节庆活动。

对于毛纺织及擀制技艺的未来发展,说各惹曲信心满满地说:“现在国家对非遗项目如此重视和扶持,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登上国际舞台。而毛纺织及擀制技艺作为彝族服饰制作技艺必不可少的一环,已成为展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搭建起世界以艺术交心、以文化交融的桥梁。”

这次专访中,说各惹曲的言语不多,汉语也说得不是很流利,大多数话语都是小儿子几黑古体根据母亲的意思给记者扩展、解释的。但不难看出,这位传统的彝族妇女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坚守和笃定。60岁的说各惹曲将彝族传统文化织成了生命的经纬,以对民族文化的赤诚热爱为针,以时光岁月为线,织出了最生动的文化传承诗篇。

(文/图 安尔聪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杨曦 阿勒睹日)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暂无评论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