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盐源,碧绿烟株如浪翻涌,与黛青山峦相映成趣。盐源县棉桠镇一碗水村烟农张华禄蹲在田埂边,手掌轻抚油亮烟叶,难掩激动:“老唐!瞧这烟,杆壮叶肥,妥妥的金叶子!”唐金平咧嘴笑道:“值!前期移栽的小苗有膜罩着,霜打不着,虫啃不到,成活率九成九,今年增收稳了!”
从无人问津到争相抢种,从“看热闹”到“动手学”,膜下小苗移栽技术历经八年,在凉山烟区浇灌出“金叶”满仓的丰收图景。
如今,这项技术已覆盖全州38.8%的烟田,带动3.98万户烟农增收46.23亿元,成为破解旱作困局、点燃乡村振兴的“科技甘霖”。
时间回到2015年,当云南烟区推行膜下小苗移栽技术时,凉山烟农仍守着“肩挑水、补苗忙”的传统方式。
2017年,会东县火山村烟站站长陈德荣赴曲靖烟区学习后,决心在当地推广这项技术。然而,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烟苗小得像豆芽能下田?”“不掏苗,高温能受得住?”
面对冷眼,陈德荣分户上门动员,亲自下田示范。当年试种烟田成活率达99%,亩均增收800元。真金白银的效益让烟农从“看热闹”转为“动手学”。2019年,火山村实现技术全覆盖,会东县烟草专卖局组织全县烟站站长实地观摩,膜下小苗技术自此在凉山“生根发芽”。
盐源烟区海拔高、积温低,烟苗生长缓慢、烘烤难的问题长期困扰烟农。2020年,张华禄因烟叶未成熟“赶烤”的经历仍历历在目。2021年,网格技术员一句“膜下小苗+滴灌技术”让他豁然开朗:“不剪叶、少感病,破膜后水肥直达根部,成活率99.5%!”
当年,张华禄试种20亩,膜下小苗+滴灌的“黄金组合”效果惊艳:上等烟比例提升5%,亩均增产8公斤,单叶重增加1克。技术红利不仅体现在产量上,更让烟叶油分饱满、品质上乘。
如今,这套技术从盐源反哺至会东,成为烟农增收的“可靠路径”。
从会东到盐源是“星火”,从盐源到会东已成“燎原”。截至2025年,凉山州膜下小苗推广面积达62万亩,烟农户均收入从2018年的8万元增至12万元,烟田复种指数提升30%,粮烟融合面积突破40万亩。
“技术革新没有终点。”会东烟区已探索无人机运输移栽物资、滴灌作业配合“膜下小苗2.0版”。盐源县白乌镇长坪子村烟农黄兵感叹:“北斗导航农机种烟,过去想都不敢想!”2025年,会东县“起垄打窝一体机”实现零突破,亩均节约用工2.5个。
“如今浇地不看老天脸色,好日子攥在自己手里!”烟农们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技术革新带来的底气。从“活命水”到“致富泉”,膜下小苗技术不仅破解了旱作困局,更让凉山烟区焕发出无限生机。凉山,正以科技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文/图 王树林 汪敏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江滢 杨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