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河谷,热土沸腾。
2025年6月4日,凉山州推进稀土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明确发展目标:“力争到2027年,全州稀土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
会场外,冕宁县牦牛坪稀土矿区正上演一场涅槃革新——稀土原矿经智能生产线选矿、萃取、冶炼,化作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核心材料镨钕金属。从“卖矿石”到“冶炼技术革新”,凉山稀土产业的突围之路,亦是资源型地区向高质量发展跃迁的生动体现。
中稀(凉山)公司已经形成了“采、分、冶、加、研”全产业链。图为工人们正在电解车间作业。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钟源 摄
凉山是世界第二大轻稀土资源地,也是国家级“绿色矿山”。轻稀土氧化物总量约800万吨,远景储量3000万吨以上,预期到2026年,全州轻稀土矿总量将突破1100万吨(REO),为产业崛起埋下基石。
然而,资源丰饶并未直接转化为产业胜势。2024年,凉山州稀土冶分指标量不足采选指标量一半,精矿外流成常态;德昌大陆槽1#、3#矿权分散,采面不足、品位波动,资源优势困于“碎片化”开发。如何做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这篇大文章、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当前摆在凉山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破局始于一场自上而下的整合攻坚。中国稀土集团是位于世界前列的综合性、国际化大型稀土产业集团,肩负着保障国家稀土战略资源安全、维护稀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使命,拥有显著的资源储备优势、深厚的产业基础优势、领先的技术研发优势和强大的综合服务优势。中稀(凉山)稀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稀(凉山)公司”)作为凉山稀土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主导整合新盛源、冕宁矿业等稀土企业,推动形成“矿山-冶炼-加工”一体化布局;德昌县加速大陆槽矿权“二合一”,让分散的矿权聚沙成塔。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企业投入上亿元资金实施找矿项 目,新增稀土储量500万吨(REO)以上,为产能扩张筑牢根基。目前,全州成功集聚起中稀集团、盛和资源等上下游规上企业21家,被纳入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产值达67亿元——资源“家底”渐成产业“底气”。
增储上产的脚步也从未停歇。冕宁牦牛坪矿区即将跻身千万吨级超大型矿区;德昌大陆槽通过浮选技术改造,稀土回收率创历史新高。未来,凉山将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积极打造以西昌市为极核引领,冕宁县和德昌县为支撑的“极核引领,南北联动”的稀土产业空间布局,力争“十五五”期间形成10万吨/年矿石采选、10万吨/年冶炼分离生产能力,并大力推动磁材、磁体产业发展,引进永磁电机生产线,形成全产业链,推动凉山稀土产业整体迈入中高端,建成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稳定供应核心区、全国重要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全国领先的稀土资源创新开发基地,产业综合产值达300亿元以上。
冕宁稀土经济开发区。
资源整合仅仅是起点,产业链的深度与韧性才是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凉山把创新开发稀土产业作为实施“战略资源产业链突破提升行动”的主抓手、全面推进工业强州战略的强支撑,着力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进一步优化发展规划,研究出台支持政策措施,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稀土产业基地。
——向下游应用突围。中稀(凉山)公司推进6000吨/年镨钕金属技改项目,2025年产能将达6000吨以上,2026年冲刺1万吨,剑指“全国第二大轻稀土深加工基地”;州市一体推进西昌商业航天港建设,积极招引陆海空间等优质项目落地,为稀土产业的就地转化提供产业基础和方向。
——向技术空白亮剑。冕宁县推动稀土采选、冶分绿色环保工艺、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建成中稀(凉山)公司、方兴公司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稀土企业成功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德昌志能公司与重庆大学、西昌学院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以绿色工艺重塑竞争力,技术壁垒渐成竞争护城河。
——以园区聚能强核。园区是发展工业经济的主阵地,也是稀土产业建圈强链的重要载体。凉山高新区将着力招引一批国内外知名稀土企业落地,积极布局稀土材料智能制造、电子通讯、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车等下游产业。冕宁稀土经济开发区将继续做大做强稀土采选、冶炼分离、稀土金属、钕铁硼薄片、储氢材料等产业,推进稀土产业由粗放型向纵深链条式发展。德昌特色产业园区将重点布置稀土冶炼分离、稀土金属、稀土磁性材料以及催化剂、功能漆、着色剂、染色剂等下游高端稀土涉化新材料产业。
然而,攻坚之路从非坦途。2024年,凉山稀土就地加工比例只有开采量的42%,大量精矿无奈外流。依然存在稀土后端应用产品生产链条短,产值、税收等对经济贡献与资源拥有量不匹配,产业规模不大、产业聚集不够、竞争优势不强、市场份额不足等问题。
直面瓶颈,凉山双线出击——向上联合中稀集团积极与国家、省级层面进行政策对接,共同向国家主管部门争取四川稀土矿产品和冶炼分离产品总量控制指标。向下布局磁材、磁体产业发展,引进永磁电机生产线,形成全产业链,推动凉山稀土产业整体迈入中高端。
工人们正在电解车间作业。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钟源 摄
技术进步是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全州稀土产业发展面临技术创新不足的短板,基本上还处于“挖矿卖”阶段。
当传统矿业拥抱技术革命,一场静默变革正在深山矿区悄然发生。在牦牛坪稀土矿,中稀(凉山)公司建成投产了2000吨/年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项目,配套的生产设备多为节能环保、自动化程序控制,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德昌志能稀土则采用“轻稀土模糊联动萃取工艺”,降低单位能耗的同时,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
技术突破不仅限于生产环节——近年来,“三稀”金属资源创新开发与利用实验室、西昌先进材料研究院等22个科创服务平台建成并投用,凉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稀土冶金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西昌市正与省地质矿产(集团)有限公司推动“天府邛海实验室”落地,致力开展稀土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以科技之力推动稀土产业迈向高端化。
矿业开发必须服从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绿色转型。多年来,冕宁县政府及企业投资5500多万元推进牦牛坪尾矿库生态修复,复绿面积114.1万平方米,且以每年10万平方米的规模快速增加。牦牛坪矿山已入选国家“绿色矿山”库,牦牛坪稀土矿选矿回收率超80%,居氟碳铈稀土矿综合利用领域国内领先水平,中稀(凉山)冶分厂获评“四川省绿色制造示范单位(绿色工厂)”。
当前,凉山正锚定省委赋予凉山建设“两区三地一粮仓”发展定位,统筹做好资源能源、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三篇大文章”,全面推进工业强州、农业强州、文旅强州“三大强州战略”,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更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凉山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正以资源整合破局、以技术创新立身,在延链补链强链的淬炼中重塑产业基因。未来,随着中稀(凉山)公司万吨级金属产能落地、“三稀”金属资源创新开发与利用实验室等攻克“卡脖子”技术,凉山稀土产业这条“工业脊梁”必将撑起全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壮阔苍穹。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