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绣是穿在身上的《指路经》,更是解码千年文明的密码。”在推介会上,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副秘书长熊彦带着大家一同解锁穿越千年的“彝绣密码”,开启了一场由针线编织而成的文明对话。
第一针:五彩纹样,解码古老智慧
“彝绣的每一针,都是一部浓缩的史诗。”熊彦在推介会上介绍,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绣被誉为“绽放在指尖上的花朵”。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火纹图腾……17种传统配色中,“黑为尊、黄为美、红为魂”的三色交织,构成独特的“彝人三原色”。绣娘们将历史与信仰绣进服饰,彝族谚语说:“彝人不会写字,但会把故事绣在身上。”
第二针:时尚T台,让非遗活在当下
“凉山彝绣用实力证明,古老纹样也能与现代时尚完美融合。”据熊彦介绍,近年来,凉山彝绣从深山走向世界舞台:登上央视《非遗里的中国》,亮相巴黎时装周、北京艺术展,与国际大牌芬迪联名推出Baguette手袋,更在中法建交60周年文化交流中惊艳亮相。“彝人造物”以产、学、研、售、秀构建起非遗新经济全链条,成功入选全国首份非遗新经济报告优秀案例。
这些成绩,让凉山彝绣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
第三针:文旅线路,开启沉浸式彝绣之旅
会上,熊彦描绘了绣线勾勒的旅游地图:“这第三针串起两条金线——东线溯源文明,西线探秘时尚。”
东线“纹样溯源”之旅,从西昌火把广场的非遗工坊出发,走进昭觉谷克德的高山彝寨绣娘课堂,最后抵达布拖银饰刺绣市集。在这里,可以亲手绣一朵象征美好爱情的索玛花,感受彝绣的独特魅力。
西线“时尚探秘”之旅,走进盐源泸沽湖体验摩梭织染,在香格里拉湖生态艺术节上,欣赏冰川雪峰下震撼人心的彝绣时装露营秀。这不仅是一场旅行,更是一次文明的深度嫁接,带走的不仅是照片,还有亲手创作的“非遗纹样”作品。
针起针落间,古老纹样在新时代布面上绵延生长。“当针尖遇上指尖,绣的是文化自信,织的是百姓富足。”熊彦表示,如今,凉山正系统谋划推进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建设产业园区,打造创意研发、产销对接、服务保障三大平台,全力实现凉山彝绣的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未来,我们还将举办‘彝绣T台秀’‘彝绣生花设计大赛’‘彝绣之旅’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征集创意产品、发布机会清单,让彝绣产业走向时尚前沿,让彝绣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文/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江滢 图/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