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尔旦珠的五十余载黑陶人生
2025-06-24 17:12 来源: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
举报

视频播放器 is loading.
当前时间 0:00
时长 0:00
加载完毕: 0%
媒体流类型 直播
剩余时间 0:00
 
1x

弓着背,盘坐在地,脖颈前倾,额角青筋随着面前转盘转动微微跳动。

用自制木槌轻轻捶打,用布满老茧的手在罐口处捏磨,茶罐口慢慢变得光滑、圆润起来。

身旁的炉火映得老人布满沟壑的脸上泛起虔诚的红晕,脖颈的皱纹随着动作起伏,那些被陶土塞满的指甲缝里,藏着五十余载光阴揉碎的痕迹……

淅淅沥沥的雨没有停的意思。凉山州木里县东朗乡亚英村库绒组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年近古稀的次尔旦珠一如既往地坐在转轮前制作黑陶。

“唐央的篾盒,东朗的茶罐,麦日的茶碗”是木里民间手工艺的典型代表,被称为这里的“三绝”。“东朗的茶罐”,指的正是以茶罐为代表的手工黑陶制作。

传承手工黑陶制作技艺的次尔旦珠,是东朗乡目前制作黑陶最年长也是手艺最好的匠人。早在2009年7月,他就被选为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师承舅舅  东朗手工黑陶“一把手”

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次尔旦珠小学毕业后因交通不便、家庭困难回到家里。

次尔旦珠的两个舅舅是制作黑陶的手艺人。“以前小时候,家里买锅碗瓢盆没有现在那么方便,没有办法能直接买到这么多的生活用品,以前家里用的锅碗瓢盆、煮青稞酒用的酒坛全是自己家里用黑陶做出来的。”他便跟着学起了黑陶制作。

刚开始学的时候,因为年纪小,次尔旦珠偷懒,不想做,总想出去玩。“两个舅舅很疼爱我,从来不打,就是教育,要好好做,家里也困难,要是不好好做就读不了书,为了能读书,两个舅舅怎么教就怎么学。”

慢慢地,次尔旦珠爱上了制作黑陶。学的过程中,他也开始了钻研。

以前的原材料都是用土做的,如果要是土的比例配方不好的话,烧制的过程当中就会失败,会开裂。他就去找各种各样的土按照不同的比例,去实验看效果哪种比较好。通过多次试验,发现用两种土按照最好的比例做的质量最好,并一直沿用至今。

木制的黑陶制作工具也都是他根据制作需要,自己制作的。

以前的陶器做出来之后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怎么好用,样式也不怎么好看,他就边琢磨边试着创新样式和实用的设计。

长期弓背制陶,对腰椎健康影响较大,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但次尔旦珠坚持了下来。熟谙从治泥、做模具、制作陶器、烧制到各种装饰的整个工艺流程,改进泥土配方、黑陶嵌入白瓷片等新技艺让次尔旦珠成了东朗手工黑陶的“一把手”。

后继者众  让更多人爱上东朗黑陶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黑陶不仅仅是村民们的烹饪、祭祀的日用品,也成为了精美的工艺品。

在东朗,走进村民的家里,不仅是煮酥油茶用的茶罐、焚香用的香炉,几乎家家的客厅里都会陈列着精美的镶有白瓷片的黑陶酒壶。

东朗黑陶还走出木里、凉山,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爱上了这种来自远古、粗犷大方的陶制品。

“现在比以前好太多了!”停下手中的活儿,次尔旦珠眼里放着光。“以前黑陶烧制完成后,要背到公社上去卖,现在都是大家上门来取,(茶罐、香炉)价钱也从最早的每个5角钱到后来的每个3块钱,再到现在的每个25块钱,好得很喽!”

如今,次尔旦珠制作的黑陶不仅值钱了,还供不应求,必须要提前预订才能买到。

随着年纪的增长,次尔旦珠越来越力不从心。多年前,他便开始物色人选带徒弟了。让次尔旦珠欣慰的是,木里县委、县政府还有东朗乡都很重视手工黑陶技艺的传承,现在不仅是后继有人,而且还不少。

这些年,库绒组的18户农民都有人来向次尔旦珠拜师学艺。如今,18户农民每家每户都有人会制作藏族传统陶制茶具,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使得手工黑陶技艺传播开来。

在所有的徒弟里,次尔旦珠最满意的两个,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他的侄儿。侄子白丁杜基如今是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儿子白丁杜基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我做了一辈子的黑陶,不想这个技艺失传,我希望把东朗黑陶技艺宣传出去,让村民们做黑陶也能过上好日子!”次尔旦珠的心愿正在慢慢变成现实。

如今,次尔旦珠的两个孙儿也喜欢上了手工黑陶,也已经开始上手做黑陶了。通过自媒体直播黑陶制作,让更多的人认识黑陶、爱上黑陶的任务,将由孙辈们来实现……

(文/图/视频 马保建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程宗萍 杨恒 杨玲)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暂无评论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