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荐书 | 翻书听雨,在油墨香中感触古今闲情
2025-06-07 09:20 来源: 凉山日报
举报

六月,盛夏的序曲已然奏响,阳光如烈火般炙烤着大地,万物皆在热浪中摇曳生姿。然而,在这燥热的时节里,我却偏爱一份宁静与清凉。当雨滴轻敲窗棂,我便沉浸于翻书听雨的乐趣之中,享受这难得的赏心乐事。

总有人说,六月的风是挟着蝉蜕的脆响。竹帘筛过细碎的光,落在摊开的书页上,字句便都浸在琥珀色的蜜里。这时节,连空气都是毛茸茸的,像雏鸟新生的羽毛。静坐书桌前,手捧一本心仪已久的书籍,心随文字起伏,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窗外,雨丝如织,轻轻洒落,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大自然的乐章,悠扬而动听。在翻书的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常去的旧书铺里,老槐树正簌簌摇落碎玉。店主在青瓷缸里养着白莲,水纹将书影揉皱又展平。随手抽出的线装书里,夹着半枚褪色的槐花,前人的眉批洇成淡青的苔痕。忽然觉得读书原是这般轻盈的事——某年某月某片树荫下,某位读书人的呼吸,正穿过百年光阴与我相认。

午后雷雨来得急。躲进街角咖啡馆的玻璃房,看檐角垂落的银线织成帘幕。邻座少女在读精装诗集,烫金书脊在灰蒙天色里忽明忽暗,恍若游动的萤火虫。服务生端来的冰拿铁浮着云朵,奶沫亲吻杯沿的刹那,正读到“晴窗细乳戏分茶”的句子,忽然笑出声来。原来古今的闲情,还可以这般相映成趣。

最妙的是黄昏将尽时,木窗棂框住半幅晚霞,书页上的小楷渐次模糊。却不急着开灯,任暮色爬上纸背,将铅字酿成醇酒。书架深处有去年夹的银杏书签,此刻该是乘着晚风,在字里行间泊成扁舟。忽然懂得古人说的“夜雨对床”,原不必真的秉烛,只要两册旧书并立,便自成宇宙。

合卷时总见月痕爬上窗纱,纱纹里游着未读完的故事。六月的夜气裹着栀子香漫进来,忽然觉得满室书册都在窃窃私语。它们原是活着的,在夏夜里舒展泛黄的经脉,等待某个湿润的清晨,与新的目光重逢。也突然明白,翻书与听雨,二者相得益彰。书中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精彩的世界;而雨声,则为我们带来了心灵的宁静与洗涤。在六月的潮湿空气中,让我们以书籍为灯塔,照亮内心的迷雾,在油墨香中感触古今闲情。


《雪山大地》杨志军 著作家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

《雪山大地》

该部小说讲述了以父亲、母亲为主体的三代人建设和献身青海牧区的故事。小说以“我”为视角,父亲和母亲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知识分子,他们放弃了在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先后来到艰苦的青海牧区工作,为牧区的教育卫生事业献出了青春乃至生命。

父亲的一生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难曲折、悲壮辉煌相伴而行。20世纪50年代,作为科长的父亲到沁多草原蹲点,了解牧区情况时,被当地极有威望的原部落头人角巴赋予了一个藏族名字——强巴。强巴是角巴阿爸和爷爷的名字,从此父亲不仅拥有了一个藏族名字,也逐渐和这里的群众建立了血浓于水、生死与共的情感。母亲本是西宁大医院的外科医生,但为了草原,她放弃舒适的生活,与父亲一起建立了沁多的第一家医院。父亲和母亲的故事,又串联起姥姥、姥爷在西宁城里与沁多牧区孩子们亲如一家的故事。年轻的“我”和梅朵先后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来到牧区,才让也在美国读完博士后也选择回到草原,为沁多城的建设呕心沥血、英年早逝。在父亲和母亲为牧区奉献一生的故事中,角巴、桑杰等人物与主角共同构成了雪山大地奉献者群像,他们在时代的变迁中艰难地找到自己生命的出口。

从青海牧区到省城西宁,三代人的故事贯穿起从草原到城市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从沁多草原到沁多城,从一片荒芜的处女地到一座美丽的现代城市,从日渐退化的草原到草原生态的恢复,这是青海牧区艰难曲折的发展历史,也是新中国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的复兴之路的缩影。

因此,《雪山大地》不仅是一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叙事,也是一部汉藏一家亲的感人奋斗史。

作者杨志军,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环湖崩溃》《海昨天退去》《大悲原》《藏獒》等。


《我胆小如鼠》余华 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

《我胆小如鼠》

余华的《我胆小如鼠》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中篇集,收录了三篇风格各异却又内里相连的故事,折射出平凡人在时代浪潮下复杂幽微的精神世界。

开篇同名小说《我胆小如鼠》里,主人公杨高是个彻头彻尾的老实人,他的胆小,不是简单的怯懦,而是对生活既定规则毫无保留的尊崇。在工厂里,他本分守己,不敢对工友的欺负还手;在爱情面前,心仪姑娘被别人抢走,他也只是默默咽下苦涩。杨高像是一只误入狼群的羔羊,在粗粝的世俗社会里,用极度的隐忍和退让,维系着自己摇摇欲坠的安稳。余华用平实到近乎冷漠的笔触,勾勒杨高的日常,让我们看到一个小人物被时代巨轮碾压时,连呼喊都微弱得难以听闻的悲哀。他不敢争取,害怕改变,就像被无形丝线缚住的木偶,每一次本该反抗的契机,都被心底那声“我胆小如鼠”给消解。

《夏季台风》则弥漫着一股压抑又神秘的气息。村庄笼罩在台风将至的紧张氛围下,人们的焦虑、恐惧与潜藏的欲望交织碰撞。故事里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夫妻间的貌合神离、邻里间微妙的攀比与嫉妒,在等待天灾降临的过程中被无限放大。余华巧妙营造出一种风雨欲来的紧迫感,可真正让人揪心的,却是人与人之间那看不见的情感风暴。台风更像是一个催化剂,催化出人性深处的自私、猜疑,平日里被伪装粉饰的部分,此刻都在闷热潮湿的空气中暴露无遗,村庄不再是温情脉脉的桃源,而是人性斗兽场的缩影。

《四月三日事件》充满了梦幻般的悬疑感。主角无端陷入一种被窥视、被阴谋环绕的错觉,一天之内,日常的街道、熟悉的家人都变得陌生又可怖。余华打破现实与虚幻的边界,读者跟随主角的视角,在虚实莫辨的情境里徘徊。是主角精神错乱,还是真有不可告人的恶意在暗处涌动?这种不确定性,恰如生活抛给我们的谜题,有时候最让人恐惧的,不是确凿的危险,而是未知的迷雾,每一个转角、每一次对视,都可能藏着颠覆认知的真相。

作者余华,当代中国文坛的优秀作家。1987年,余华凭借成长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坛。少年内心对世界的敏感质疑、青春期在与他人观念碰撞时的迷惘恐惧等,在余华笔下初露端倪,并成为他日后小说中的重要主题。


《布鲁克林有棵树》(美)贝蒂·史密斯 著 田雪凌 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

《布鲁克林有棵树》

本书以20世纪初纽约布鲁克林区为背景,讲述了女孩弗兰茜·诺兰的成长故事。

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弗兰西天生喜欢读书,拿到什么读什么:经典作品她读,垃圾作品她也读,连时刻表和食品店的价目表她都读。每周弗兰西都会请求图书管理员给她推荐一本好书,如果图书管理员能微笑一下,或是说句友善的话,弗兰西就很开心了。

弗兰西一直想拥有一本书,实在不行抄写一本也行。她发誓长大后努力工作,好好存钱,将自己喜欢的书全都买下,这个想法对她来说是个巨大安慰。每个周末,她都会拿着一本书,独自在家,读书使她快乐。

弗兰西的妈妈靠擦洗地板和当看门人维持家用,她是全家的经济支柱。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生活得好一点儿,梦想着能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她的外祖母没有文化,连字都不识,却建议弗兰西的妈妈给自己的孩子读《圣经》,读莎士比亚,讲述民间故事和童话,好让孩子虽然处于困境当中,也不至于沉沦。弗兰西姐弟在物质上几乎一无所有,却意外地拥有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弗兰西带着自己的梦想,如饥似渴地从书中汲取知识。几经周折,她终于得以进入大学,离开了熟悉的故乡。

作者贝蒂·史密斯,美国小说家、编剧。《布鲁克林有棵树》是其代表作,曾被改编为电影、音乐剧等多种形式,其中电影曾获得奥斯卡奖。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清平湾,一个遥远而宁静的地方,是作者笔下的乌托邦。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逃离现代生活的喧嚣,找到内心的平静。通过对清平湾的描述,作者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群来自城市的知识青年,他们的到来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活力。他们在劳动中成长,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也感受到了乡村的温暖。他们的故事,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也是对青春和理想的追忆。

清平湾的人民,尽管生活贫困,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他们的善良、坚韧和乐观,让人感动。他们与自然和社会的抗争,体现了人的意志的力量。他们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却充满了希望。作者通过对清平湾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的探究,以及对土地和人民的深深的情感。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的读者,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史铁生的小说思想深刻,视角独特,结构精妙,以诗性的语言讲述各色人物的生命故事,探讨人生、命运、文化、信仰、情感等命题。他“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这部小说集选取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等经典作品。透过史铁生独具匠心的结构与充满意蕴的语言,我们时时可以感受到智慧的闪耀,读懂人生与命运,信念与爱。

作者史铁生,著名小说家、文学家。其作品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大奖,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暮天归思》余秋雨 著作家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

《暮天归思》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近年来最新的一部散文作品集,也是一个暮年学者对于人生和文化的归结性思考。作为“文化大散文”的开创者,他献出了一本“文化小散文”,以高贵的精简,叩问此生的终极意义和文化的至高品相。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生命支点”,呈现作者的人生信仰与生命哲学;第二部分“万里入心”,唤醒人生旅途中的各种发现和感受;第三部分“文史寻魂”,揭示高层文化的基本品相,梳理中国文脉的系列亮点。

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的人、事或物。当它们出现在我们眼前或身边的时候,抱以坦然和看淡的态度,往往可以减少许多人生的烦恼与忧愁。人间万象,我们当淡泊明志。

余秋雨创作的作品《暮天归思》,就为我们读者点明了看淡人间万象的哲理。书籍从看淡的角度出发,为我们列出了生命中需要看淡看轻的种种。从而,让我们能够体会平和、快乐的心境。

本书中就对利益这个角度,进行了看淡层面上的分析。并且指出,看淡了利益,我们方可以收获多些自在,从而朝着觉悟者的方向获得进步和提升。同时,也谈到了名号可能给人们带来的一些负担。比如,它们让我们萌生的兴奋,让我们萌生的苦恼等。因此,对于所谓的名号,我们以淡然的心态去看待,便可获得轻松与自在。最后,作者在《暮天归思》也谈道,我们应该看淡成功。因为,成功也如利益、名号那般,并不会永恒地属于我们的每个时刻。我们,还需要面对许多挫折、坎坷以及困境。

总之,无论是利益、名号或是成功等,本书都在讲述“看淡”这一真理。因此,我们要学会过减法的生活,懂得看淡人间的一切,以这样的心态和思维,让我们可以更容易地获得快乐、幸福以及平和。

作者余秋雨,中国当代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杨晓虹)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暂无评论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