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刚过,凉山大地一片春耕的繁忙景象。
2月21日,在位于普格县五道箐镇的西昌学院120亩高山马铃薯科研基地,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副院长、西昌学院四川省马铃薯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四川省科技特派团普格县科技特派团团长李佩华和团队成员,正忙着将4000余份马铃薯材料小心翼翼地播撒进土地,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未来收获的期待。这片科研基地,是他们梦想的试验田,承载着推动凉山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任。
凉山州马铃薯的种植历史悠久,区域极为广泛,是关系凉山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全州马铃薯种植面积在200万亩以上,在这庞大的产业背后离不开科研者们的努力和付出。
春播希望 深耕科研基地
西昌学院高山马铃薯科研基地位于山顶上,在专家的指导下,村民们画线、挖沟,把马铃薯材料放入土里,再撒上肥料,然后用土覆盖。
“西芋7号”“无名24”……每一份下地的马铃薯材料,都醒目地标注着它们的名称,目前,大部分土地已经耕种完毕。李佩华走在地头,不时蹲下来查看栽种情况。从2月14日开始,李佩华和团队成员就开始上山,吃住都在科研基地。
李佩华祖籍成都市邛崃市,大学毕业后便扎根凉山,矢志不渝从事马铃薯研究已经30个年头了。“我工作就和土豆打交道,那是20世纪90年代,西昌学院的马铃薯科研基地只有5分地,每年的科研经费也很少,我经常用扁担挑着两筐土豆赶公交车。”李佩华说。
大山环绕耸立的大凉山,很好地保留了一些土豆的原始品种,但因此也存在品质退化、产量不高、抗病性不强等问题。在马铃薯科研的道路上,李佩华和团队聚焦于种质子资源收集与创新、新品种选育、脱毒马铃薯原种生产体系以及标准化栽培技术等关键领域。
他们走遍凉山的各个角落,收集不同品种的马铃薯,丰富种质子资源库,如今资源库里的马铃薯材料已经达4000多份。同时,和国际马铃薯中心合作,从秘鲁引进新种质资源的同时,不断开展杂交选育,培育出了适合凉山种植的“西芋”系列的新品种,并为后续的品种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潜心钻研突破技术难关
2025年,普格县推广种植了“西芋7号”一万亩以上,据初步估测,每亩产量在5000斤上下,市场收购价格在每斤1.2元。比种植普通马铃薯品种,农户可实现增收约2至3千万元。
凉山州亿军联农业发展公司早已预定了普格产地的“西芋7号”,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收购的西芋7号主要供应高端餐饮市场。
“西芋7号”是李佩华团队选育的新品种中的佼佼者。在凉山深耕马铃薯产业30年,在新品种选育方面,李佩华带领团队取得了丰硕成果。“西芋1号”“西芋2号”“西芋3号”“西芋4号”等一系列新品种相继诞生。其中,用“西芋3号”作为亲本,与当地乌洋芋多次杂交得到的“西芋7号”,更是凭借优秀的表现力,在凉山农业生产中大放异彩,深受种植户的喜爱。
李佩华介绍,“西芋7号”主要有3个优点,第一是营养价值高,富含花青素,具有抗氧化功效;第二是口感优,丰富的支链淀粉含量,赋予了“西芋7号”醇厚的口感;第三是重金属吸附力低,绿色安全。
“西芋7号”在大面积推广之前,首先在普格县建立的1000亩马铃薯高产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产量测试,效果喜人。去年9月,在“天府粮仓· 百县千片”高产竞赛中,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普格县420亩“西芋7号”百亩超高产攻关片进行了测产验收,获得综合评分78.2分的高分(满分80分)。李佩华作为项目首席专家,和其科研团队一起被全省通报表扬,是四川薯类和省内民族自治州唯一获奖先进团队。
在马铃薯品种选育方面,李佩华及其团队硕果累累。先后选育马铃薯新品种6个,其中“西芋3号”被列为四川省农业主推品种,主研选育马铃薯品种2个,即“凉薯17”和“凉薯8号”,在凉山广泛推广。李佩华也获得了诸多奖项,其主持或主研获2024年的有广泛影响力大北农科技二等奖1项、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四川省农业厅科技进步奖1项,凉山州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
技术创新 助力产业腾飞
马铃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物之一。来到菜市场转一圈,你会发现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马铃薯,当中原因,除了运输网络发达之外,最重要的还是马铃薯生产技术的创新。
凉山“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立体型气候为马铃薯的错季生产提供了可能。李佩华及其团队潜心研究马铃薯冬作技术,根据马铃薯晚疫病菌与环境的关系,科学分析了冬种马铃薯生产中晚疫病防控的科学原理和策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四川省特别是攀西地区大力推广秋、冬马铃薯种植提供了科学指引。
李佩华说:“一般来说,马铃薯都是冬种秋收。我们突破了晚疫病防治、品种选育等难题,成功研究出了秋冬作马铃薯技术。”
2021年5月,经四川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在会理市验收,李佩华及其团队的冬作马铃薯高产创建中,菜用薯单产达4858.37公斤/亩,加工薯生产2013.7公斤/亩,创造了四川省冬作单产高产纪录。
李佩华及其团队的其他马铃薯栽培技术,也先后获得成功。2017年,四川省科技厅、农业农村厅在普格县现场验收原原种扩繁,产量为4420公斤/亩,创四川省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纪录;2018年,四川省农业厅、农科院、四川农大有关专家在会东县现场验收,产量为5575.2公斤/亩,创四川省春作马铃薯高产纪录;同年,李佩华及其团队在普格县创造了凉山乌洋芋高产纪录3053.7公斤/亩。
“我主持创建了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3项,其中‘四川盆周山区马铃薯超高产栽培技术’和‘四川攀西地区秋冬作马铃薯生产技术’为马铃薯产量提升和种植季节拓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四川攀西地区秋冬作马铃薯生产技术’更是两次被四川省农业厅列为主推技术,在2019 - 2020年、2021 - 2022年期间,广泛应用于攀西及毗邻类似生态地区的农业生产,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贡献。这些成果的推广运用也有我们马铃薯人的贡献,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李佩华表示。
随着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凉山马铃薯产业逐渐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曾经不起眼的小土豆,如今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金疙瘩”。
李佩华和他的团队,就像一群默默耕耘的拓荒者,在高山之上,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新篇章,为凉山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图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李仁芳 吉古木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