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简称“赛迪四川”)发布《中国县域新型工业化指数研究报告(2024)》。在县域新型工业化综合实力全国500强中,四川共上榜26个县(市、区),西昌市上榜。
据了解,该指数建立在政务数据基础之上,引入和运用大数据指标、模型和技术,是全国首个全面系统地评估和反映我国县域新型工业化推进情况的综合评价指数,填补了全国县域新型工业化量化评价研究的空白。县域新型工业化综合实力全国500强是综合指数得分位列全国前500的县(市、区、旗),是我国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该指数以更加科学、客观、合理、全面地评价县域新型工业化推进水平为导向,从创新驱动、“四化”发展、开放协调和优质高效四大维度进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每一维度都由相应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构成,指数评价体系共包含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
6次冲进赛迪顾问发布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大名单;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在百强县榜单争先进位;县域经济百强排名省内第一……
西昌市除了拥有筑梦九天的卫星发射基地,还因为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在县域经济崛起的时代机遇下不断“出圈”。
“出圈”的秘诀是什么?西昌市给出的答案是:坚定不移走绿色引领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西昌地处著名的攀西裂谷成矿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色金属、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列,是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核心区域。
观察西昌经济
既要看“数”,也要看“景”
近年来,西昌加快动能转换,产业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更加明显。新技术赋能绿色发展,清洁能源生产较快增长,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逐步提升。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发展正盛,潮涌月城。和着硕果累累的秋日序曲,循着西昌工业发展的脉搏,走进西昌钒钛产业园区,处处“脉动”着新气象,新未来。
园区内,企业车间、建设工地,一个个重大项目火热推进,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项项工程建设正酣,一个个新技术在这里“冲关”……随着新看点、新动向、新项目不断“上新”,这里已满是创新的活力,奋进的希望。
眼下,在高质量发展的既定“蓝图”中,西昌正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一“牛鼻子”,以“2024产业发展攻坚”主题年行动为牵引,瞄准“高”“新”“精”等关键“赛道”,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能源优势,大力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是西昌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西昌精准分析把握园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在西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定位作用,着力围绕重点项目推进、基础设施完善等领域,运用新思维、采取新模式、找到新方法,统筹推进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抢滩布局,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激发企业创新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加快打造具有西昌特色的新质生产力示范样板。
西昌预制菜产业园一期项目建设现场。
行走在西昌钒钛产业园区、成凉园区、食品产业园区、预制菜产业园区和重钢西昌矿业、盘江煤焦化、钒制品科技、瑞海实业、积微再生资源等重点工业企业,举目可见一个个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总投资110亿元的埃普诺30万吨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华润三九中药绿色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华腾新材料宇航级钛合金及衍生产品、创润高纯钛、广东魔方(西昌)卫星制造、好医生智能化工厂建设、油橄榄加工基地项目……一个个重大项目的实施、一条条产业链的形成,正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场和强力支撑,也让西昌这座现代之城梧桐栽就,未来可期。
各大园区深入推进“强强合作”,充分依托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科研环境,积极抢占绿能、航天、高端制造“三大主赛道”,全面加强与科研院所、院士专家、上下游企业对接合作,努力让更多研发中心、促进中心、科研站所落户西昌创新创造,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催生出不可替代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势能。
“全面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以打造千亿级工业集群为目标,持续深化攀西国家战略资源新开发试验区、国家钒钛战略材料基地、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加快构建‘1+3’现代工业体系;高标准规划建设1200亩航天高端制造产业园;重点引进一批链主型、支柱型、龙头型重大产业项目,大力招引知名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小巨人’企业……”西昌市委主要领导介绍说。
观察西昌经济
既要看“形”,也要看“神”
近年来,西昌坚持“以资源换产业”,着力强基础、延链条、调结构、促转型,推动工业由粗放向集约、由传统向先进转变。
推进新型工业化特别是大力发展制造业,是推动西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从简单生产走向智能制造的过程,钒钛产业园区的西昌钢钒有限公司持续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企业转型发展。为西昌进一步擦亮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两块“金字招牌”,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西昌钢钒公司投用智能机器人。
西昌市钒钛产业园区地处横断山脉南麓的大凉山,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轻稀土矿储量全国第一,铜、铅、锌、铝等有色金属十分丰富,矿产资源品位高、埋藏浅、开采条件好,综合利用价值高的特点,被誉为“中国乌拉尔”。同时,凉山州水、风、光资源丰富,三大资源在全年不同时间段互为支撑,是世界清洁能源黄金组合区域。
西昌钒钛产业园区的产品涉及到汽车、船舶、机械能源、家电涂镀基板等众多领域。园区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西昌市的经济增长。目前,园区的营收已达500亿元,是西昌市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的壮大也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入驻,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西昌钢钒是西昌重要的龙头企业,连续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在西昌市企业排名中常年稳居第一。在生态环境、绿色低碳制造方面也坚定不移走在前、发挥表率作用。
在西昌钒钛园区,创新从来都不是一个名词,而是切切实实的行动:
2022年12月,西昌钒钛产业园区被成功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2023年,西昌钒制品科技成功纳入2023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22件;
2023年,园区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8.11亿元,同比增长4.48%;
……
截至目前,西昌钒制品公司累计获得专利成果102项,多次获得全国冶金技术奖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数据无声,却蕴藏着西昌全力推动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前行轨迹,映射着西昌“跑出加速度、确保高质量”的发展之势。
西昌钒钛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西昌钒钛钢铁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82.2%。计划到2026年,着力将钒钛产业打造为国内领先的产业基地,工业产值达到700亿元左右,力争突破完成750亿元。同时,西昌钢钒产业园区聚焦提升产业绿色低碳水平,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通过统筹规划园区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构建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西昌钢钒炼钢厂“自动判钢”自主开发的“自动判钢”系统,标志着连铸判定作业实现了由人工向系统自动判定的重大突破。
园区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园区内的企业员工总数已达到9700人,计入外包人员后,总人数达1万多人。这些岗位不仅包括技术工种,还有管理、服务等多样化的职位,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有效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园区同样注重环保和绿色发展。园区通过资源化利用,将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钢渣高炉渣转化为建材产品,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和减量化。此外,园区还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如天然气和生物质能,减少碳排放。同时,园区内的企业也在积极探索碳捕捉、利用和存储技术(CCUS),力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国家的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观察西昌经济
既要向“内”看,也要向“外”看
工业是最典型的实体经济,对夯实区域经济的基础和骨架至关重要。经济发展支撑靠产业、关键在工业、载体在园区。成凉工业园区紧紧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
近年来,西昌市在其他重大工业项目推进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好医生药业数字化智慧工厂等;在航天航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持续招大引强、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了签约总金额、到位资金、单个重大项目“三个百亿元”的新突破。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提升了西昌市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为西昌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成凉工业园区内机声隆隆,建园区、推项目、抓生产、促发展……好一派紧张有序建设的火热景象。园区的建设者以“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创”的勇气,奋力推动园区建设,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一天一个样。围绕六大特色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食品饮料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商贸物流产业园、汽车产业园和科教产业园,从产业布局、产业业态和产业配套等出发,做到领导、干部、责任、措施“四落实”,目标、任务、时限、要求“四明确”,按照“主动介入、靠前服务”的工作要求,不断增强协作联动,不断推动园区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坚实的产城融合发展的园区基石。
西昌钢钒板材厂开启天车“无人驾驶”新模式。
目前园区有预制菜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科教园区、雪花啤酒凉山有限公司、好医生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西昌华润三九中医药制药厂等37项目。
成凉工业园区从诞生开始,就被赋予驱动西昌经济发展的重任。一直以来,园区紧紧围绕坚持“产业强市”战略基点不动摇;坚持“提档升级”定位目标不动摇;坚持“项目优先”基础不动摇;坚持“招商突破”建圈强链不动摇;加快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西昌而努力奋斗。
作为西昌工业经济的主战场,经济转型升级的排头兵。2023年以来,成凉工业园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户,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2.37亿;服务业企业(含社消零)148家,完成营业收入61.5亿元;园区在统项目3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17亿元。
“建好一个园区,打造一座新城”,成凉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西昌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2024年成凉工业园区将不断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力度,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构建发展新动能,努力将园区打造成西昌的“产业支撑高地”。
新一轮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愿景,州委、州政府明确了西昌打造安宁河流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西昌市委、市政府将持续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资源能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篇大文章”,推动西昌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境界,实现新的突破。
一幕幕推动发展的拼搏镜头,一组组生动鲜活的数字,清晰记录着西昌在重大项目建设中取得的成效。西昌正在用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见效,厚植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西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优势、最大潜力、最大着力点在特色优势产业。
今年7月,西昌市入选2023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县(市)。从资金到人才、从发展理念到具体措施,凉山旗帜鲜明推进营商环境“一号工程”,创新推出“一盘棋”抓环境、“一企一策”、订单式服务账单式闭环管理落实等多项机制,建立“政企亲清座谈会”机制,按照“企业出题、部门答题、跟踪问效”服务流程限时解决问题。以企业无小事的热情,以“伴随式”的服务,让企业家感受到“凉山温度”。锚定一流营商环境目标,凉山力争用“营商”之进,换取“赢商”之果,以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筑牢经济发展“硬支撑”。
“除丰富的钢钒资源外,西昌还拥有丰富的风能、水能、光能等清洁能源资源。我们坚持把产业链建在资源带上。”西昌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西昌正在大力开展清洁能源项目开发建设,如装机规模60万千瓦、投资39亿元的牦牛山风电项目,装机23万千瓦、投资10亿元的凉山西昌佑君光伏发电项目等。相关项目的建成投运,将进一步优化西昌市能源结构,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绿色发展优势,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转型步伐,厚植创新沃土,已成为这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而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西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文/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崇宁 图/中共西昌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