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时养生 中医教你应对三伏天“热湿关”
2025-08-13 10:49 来源: 凉山日报
举报

三伏贴:“冬病夏治”特色治疗法。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资料

三伏时节,高温与高湿交织,暑气蒸腾间,胃肠不适、晒伤、“空调病”等健康问题频发。8月11日,记者采访了西昌市中医院两位中医医师,从清热解暑、健脾化湿、护阳祛湿三个维度,梳理出一套贴合三伏天特点的健康指南。

清热解暑

筑牢防线防中暑与晒伤

“三伏天紫外线强度达到峰值,即便是凉山地区的阴天,七八月份紫外线强度也能达到晴天的80%。” 西昌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师高睿介绍,紫外线指数1-2为较低水平,3-4需加强防护,而三伏天的阴天指数能达5以上,存在晒伤风险。

防晒防暑,细节先行。针对高温天气,高睿建议从衣、食、住、行多方面做好防护:衣物选择轻薄、宽松、透气的棉麻材质,搭配宽檐帽、太阳镜和遮阳伞形成“物理屏障”,同时根据肤质选用合适的防晒产品;人体大量出汗时,需及时饮用白开水或淡盐水补充体液,避免脱水;饮食以清淡为主,西瓜、黄瓜、绿豆汤等可清热解暑、养阴益气;室内需保持通风,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过低,以防冷热交替引发不适。

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调节能力较弱,需减少户外活动,密切关注身体状态。运动则需遵循“护阳防暑、微微出汗”原则,可选早晨6点至8点或傍晚5点至7点进行,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功法能促进气血运行,且不易导致大汗伤津,适合多数人群;年轻人可选择跑步、快走、游泳、球类等有氧运动,需避开正午高温时段,避免剧烈运动引发中暑。

健脾化湿

调理肠胃安度“暑湿关”

三伏天暑热与湿气交织,易致“湿热困脾”,胃肠道不适高发。西昌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中医师李文昱强调,此时调理的核心在于“防寒护阳、健脾化湿”,从饮食和中医外治两方面入手,可有效防范肠胃不适。

饮食有节,忌贪寒凉。“三伏天最忌生冷寒凉,哪怕是冰镇矿泉水、冰冻水果,都可能损伤脾胃阳气。”李文昱提醒,西瓜等瓜果虽能解暑,但适宜吃常温的,避免加重体内湿气。她推荐遵循“三宜三忌”原则:宜以姜枣茶等温茶代冷饮,温补阳气、祛除湿气;宜食南瓜、扁豆等当季温性果蔬,助健脾;宜用葱、姜、蒜等辛香调料增食欲;忌大量饮用冰镇饮品、生食海鲜,忌空腹吃西瓜、梨等寒性蔬果。

中医外治方面,艾灸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可促进脾胃运化;“三伏贴”则借助三伏天自然界及人体阳气最盛之时,将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推动气血运行、排出寒邪,尤其适合慢性肠胃病患者。

护阳祛湿

巧避“空调病”与湿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空调虽为暑季降温“利器”,但长期使用易引发鼻塞、头痛、关节酸痛等“空调病”;同时,高温高湿环境也易诱发湿疹。中医认为,这两类问题的核心在于“阳气受损、湿邪内停”,需从环境调节和体质调理双管齐下。

“空调温度并非越低越好,22℃至26℃是兼顾降温与护阳的适宜区间。”高睿告诉记者,过低的温度会导致毛孔骤闭,影响阳气正常宣发,进而引发不适。她建议,空调房湿度需控制在30%至60%,避免过于干燥或潮湿;空调出风口不宜直吹人体,尤其要避开颈部、背部、膝关节及神阙穴、涌泉穴等部位,以防阳气受损;睡觉时用薄毯覆盖脐腹部,守住“丹田之气”;每开2至3小时空调,需开窗通风10-15分钟,保持空气流通。

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易出汗潮湿,滋生细菌和真菌,皮肤屏障较弱者,湿疹便容易找上门。高睿指出,湿疹与体内湿热、风邪入侵、脾气虚弱及内外环境失调密切相关,防治需“标本兼治”。

从体质调理来看,需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厚味及海鲜等易助湿生热的食物,多吃冬瓜、丝瓜、绿豆等清淡开胃、利湿促消化的蔬果,从根源减少湿热生成。从皮肤护理来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湿——“皮肤代谢依赖适度保湿,代谢加快后,病菌难以停留,自然不易发病。”高睿强调,选择温和的保湿产品,能增强皮肤屏障功能,减少湿疹发作。

三伏天虽湿热难耐,但遵循中医“顺时养生”之道,做好清热解暑、健脾化湿、护阳祛湿的防护,方能更好应对三伏天的健康挑战。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江滢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暂无评论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