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育桃李 木里教育迎来高质量发展“黄金期”
2025-06-27 17:23 来源: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
举报

当雪域高原的晨光洒向木里县新建的红科中学智慧教室,木里学子指尖划过联网触摸一体机上的互动课件,先进的教学理念正与藏乡教育实践深度融合。

2019年至今,木里全县教育经费投入增长112%,新建改扩建学校136所,教师本科率提升27个百分点,“集中办学”模式让92%的初中生享受优质寄宿教育。

在中央、省、州政策的“阳光雨露”滋养下,在木里县委、县政府“教育优先”战略的深耕细作中,这片曾因偏远闭塞而教育滞后的土地,正迎来桃李芬芳的“春天”。

政策暖流滋养 民族教育破茧蝶变

近年来,中央和省州将木里教育纳入民族地区振兴核心规划,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教育部“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专项资金重点倾斜,省级“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精准落地,仅2025年就有3000万元专项用于改善高中办学条件。

宁波、佛山等地持续深化“校联体”帮扶,230余名骨干教师跨越山海驻点支教,引入“精准教学”“生涯规划”等现代教育理念,使木里中学与东部名校实现“云端同课”。

“我们把东部的教学经验带过来,希望能帮助木里的孩子更好地成长。看到他们的进步,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一位来自宁波的支教老师分享道。

2025年,浙江省鄞州区、攀枝花市等帮扶单位投入1.33亿元实施智慧教育、教师培训等项目92个,助力木里教育质量跃升。

财政“真金白银”投入 基建升级重塑教育版图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将教育支出列为财政保障的“头号工程”,近五年来,木里县累计投入教育资金15.6亿元,实施基建项目168个。

新建塑胶运动场15万平方米、智慧教室260间,1.5万台套多媒体设备让“互联网+教育”全覆盖,偏远的屋脚蒙古族乡小学也能同步收看成都七中直播课;建成标准化学生宿舍10.2万平方米,全县92%初中生实现寄宿制管理,让农牧民子女告别“走读难”。

2024年,城关小学食堂扩建、县城第三幼儿园等项目相继开工,新增学位540个,进一步满足木里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师资“强基工程”固本 人才洼地变身智力高地

教师强,则教育强。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在“引育用留”上想办法、找对策、出实招,破解师资瓶颈。

2025年,通过“招才引智”、公开招聘等渠道,计划引进20名紧缺学科教师。“银龄讲学计划”吸引15名退休名师扎根木里。

通过实施教育管理干部“蓄水池”计划,选拔优秀副校长、中层干部、青年教师进行系统培训,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实施教师研修计划,每年选派300余名教师赴成都、宁波进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程”让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从58%跃至85%。

目前,全县现有在职教职工1519人,二级职称以上教师1410人、占比92.8%,现有州级以上名校长6名、名师144名,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明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集中办学“破局”  资源重组激活质量引擎

针对地广人稀、校点分散的难题,木里创新推行“初中进城、小学入镇”集中办学模式。

乡镇中心校集中后,音体美专职教师配备率从32%提升至89%,藏汉双语、民族歌舞等特色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程。

“老师说我的作品可能参加全国展,过去想都不敢想!”正在学习唐卡绘画的瓦厂片区重点寄宿制小学学生小卓玛说道。

该小学自2022年创办以来,深入探索并精心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藏文书法、藏刺绣、扎念琴等充满民族文化底蕴的文娱课程融入日常教学,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兴趣之门。

2018年开工建设、2019年9月投入使用的红科中学,通过整合7所乡镇初中教育资源,提供3000个优质学位,有效缩小了城乡办学差距,彻底补齐了木里教育的“城挤乡弱”短板。  

从1953年首所小学110名学生,到如今全县3.2万名师生,从“穷乡僻壤”到“人才摇篮”,木里正以教育为笔,在雪域高原书写新时代答卷!(文/图 张涛 罗正友)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暂无评论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